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投稿:八小九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14 20:00:25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出自《出师表》,《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是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

“三顾茅庐”原为东汉末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主要发生在汉末时期,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并请求他加入自己建立蜀国的事业。由于诸葛亮觉得刘备不是真心实意,遂连续三次拒绝了刘备。

最后,刘备三次上山,并表示要守信用,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他同意出山辅佐刘备,从而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才子佳人合作。这段故事体现了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和诸葛亮对于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三顾茅庐最早出自诸葛亮文集里的出师表,出师表有“三顾臣于草庐之间”,后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演绎成故事,于是家喻户晓了。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刘备正在寻求协助对抗东吴和曹魏。他听闻了诸葛亮的才华和智谋,并深知他的价值。于是,刘备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的家,即茅庐,以邀请他出山辅佐。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出自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是一个很有名字的故事,说的是刘备为了得到安邦定国的大才,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最后诸葛亮辅助刘备三分天下。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三顾茅庐"是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前往草庐拜访诸葛亮的情节。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


在故事中,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创始人之一,他希望能够得到诸葛亮这位卓越的谋士的帮助。然而,诸葛亮却在草庐隐居,不愿意出仕。为了能够请到诸葛亮,刘备三次前往茅庐拜访,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对诸葛亮的敬佩。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和诚心所打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成为了蜀汉的重要谋士。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多次努力、坚持不懈的情况。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

三顾茅庐出自哪里

三顾茅庐是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发生的一件脍炙人口的故事,又名三顾草庐,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其中顾就是拜访的意思;茅庐就是指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现在也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文言文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