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投稿:空气里的味道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20 22:50:21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典故:

1. 孔子拜师求学: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分尊重师长。据传,孔子年幼时就立志学习,曾拜许多名师为师,如老聃、老子、孟子等。他的拜师求学之行被视为尊师重教的典范。

2. 曾子立木: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一位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据说,曾子在路上看到一棵倒伏的树,便立起来,并向树道谢。当时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曾子回答:“树是父母种植的,我立起来是对父母恩德的感恩,也是师长教诲的体现。”

3. 朱熹敬师孝友: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他非常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据说,他在拜师学习时,每天都要给师长洗脚,以表达对师长的敬意。他也非常孝顺父母,曾经为了孝敬父母而放弃官职。

4. 鲁班三让席: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匠和工程师,他非常敬重师长。据传,鲁班曾经三次让座位给老师,以示对师长的尊敬和敬意。

这些典故都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师长的敬重和孝顺。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