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出自哪里

投稿:拥之则安 优质问答领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24 11:05:23
三思而后行,出自哪里

  “三思而后行”是孔子说的。其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旧看做确数。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斯可矣: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出自哪里

典故出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 公治长》 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传》记载,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孔子对季文子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宋代学者程颐就此解释说:“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现代学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一书中注解此句时指出:“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

这些注释赞同孔子的观点,对季文子的行事原则提出了批评,认为考虑过多就会生出私心杂念来,办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值得称道。